新聞

位於河南洛陽南方二十五里的龍門石窟,是舉世聞名的漢傳佛教文化資產,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2000年11月,已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門石窟大大小小洞窟如蜂房般密佈在伊水兩岸山壁上,《水經注.伊水》云:「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西山名為龍門山,東山名為香山,南北長達綿延約一公里,古稱「伊闕」。因其地處九朝帝都洛陽,故又名「龍門」。位於交通要衝,地形險要的龍門,自古以來為軍事戰略要地,其山明秀水,氣候宜人的地理環淨,也成為當地著名的遊覽盛地,騷人墨客,絡繹不絕。

References: 

龍門石窟專著書目:

  • 久野健、杉山二郎著,《龍門‧鞏縣石窟》,東京:六興出版,1982年。
  • 中田勇次郎編集,《龍門造像題記》,東京:中央公論社, 1980年。
  •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篇11.龍門石窟雕刻》,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 中國書法編輯組編輯,《龍門二十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 水野清一,《河南洛陽龍門石窟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0年。
  • 王振國,《龍門石窟與洛陽佛教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 伏見冲敬解說,《北魏龍門二十品》(共2冊),東京:二玄社,1959年。
  • 吳元真主編,《北京圖書館藏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拓本全編》(共10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 李文生著,《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上海:上海人民美朮出版社,1993年。
  • 李文生編著,《龍門石窟門裝飾雕刻》,上海:上海人民美朮出版社,1991年。
  • 李振剛主編,《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 角井博解說,阿辻哲次釋文,《龍門二十品:北魏》,東京都:二玄社,1988年。
  • 拓殖大學圖書館編集,《「龍門石窟造像記」拓本分類目錄》,東京:拓殖大學圖書館,2000年。
  • 河南龍門文物保管所編,《龍門石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
  •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增訂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 張乃翥,《龍門佛教造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 郭丙均、龍門文管所編著,《龍門石窟造像選萃》,鄭州:河南美朮出版社,1989年。
  • 陸蔚庭,《龍門造像目錄》(美術叢書27),板橋:藝文出版社,1975年。
  • 曾布川寬編,《龍門石窟石刻集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2000年。
  • 塚本善隆著,林保堯、顏娟英譯,《龍門石窟:北魏佛教研究》,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5年。
  • 楊超杰、嚴輝著,《龍門石窟雕刻萃編:佛塔》,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
  • 劉景龍、李玉昆主編,《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 劉景龍、楊超傑編著,《龍門石窟總錄》(共36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
  • 劉景龍主編,《龍門二十品 北魏碑刻造像聚珍》,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 劉景龍主編,《龍門石窟紋飾拓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 劉景龍主編,《龍門石窟造像全集10東山諸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 劉景龍主編,《龍門石窟造像全集1賓陽洞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 劉景龍主編,《龍門石窟造像全集2敬善寺區至摩崖三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 劉景龍,《蓮花洞:龍門石窟第712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 劉景龍,《龍門石窟開鑿年代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
  • 劉景龍編著,《古陽洞:龍門石窟第1443窟》(含附冊共3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 劉景龍編著,《龍門二十品:碑刻與造像藝術》,北京市:中國世界語言出版社,1995年。
  • 劉景龍編著,《龍門石窟保護》,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 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歷代碑帖法書選.魏碑(3)龍門二十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 閻文儒、常青著、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研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年。
  •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東京:平凡社,1987-1988年。
  •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共2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992年。
  • 龍門文物保管所編,《龍門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 龍門石窟研究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龍門石窟窟龕編號圖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流散雕像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劉景龍、常青、王振國著,《龍門石窟雕刻粹編‧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 龍門石窟研究院編,《龍門石窟研究院論文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 龍門保管所編,《龍門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
  • 龍門博物館、龍門石窟研究院編,《龍門博物館藏品:佛教藝術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 關百益編,《龍門石刻圖錄》,東京:汲古書院,1978年。
  • 《龍門二十品》,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 《龍門二十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 《龍門二十品》,東京:清雅堂,1955年。
  • 《龍門二十品》,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 《龍門廿品》,鄭州市:中州書畫社,1981年。
  • 《龍門石刻百品》,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
  • 《龍門石窟》,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
  • 《龍門雅集》編輯委員會編,《龍門雅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 Jan van Alphen edited, The Buddha in the Dragon Gate :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5th-9th centuries from Longmen , China , Antwerpen : Etnografisch Museum , 2001.
  • Amy McNair, Donors of Longmen: faith, politics, and patronag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2007.

學位論文:

  • 丁明夷,《洛陽龍門石窟唐代遺像的分期與類型》,北京大學學士論文,1964年。
  • 王立群,《洛陽龍門石窟寺》,北京大學學士論文,1986年。
  • 邢軍,《龍門石窟北朝洞窟的分期》,北京大學學士論文,1984年。
  • 卓軍,《龍門石窟北朝造像龕的類型與分期》,北京大學學士論文,1986年。
  • 張成渝,《洛陽龍門石窟水與振動環境的影響與評價》,北京大學理學碩士論文,2000年。
  • 陳慧霞,《龍門石窟萬佛洞之研究》,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 蘇玲怡,《龍門古陽洞硏究》,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郊15公里處,武州川峪谷北岸、雲岡村北的懸崖下。石窟群東西綿延近一公里,依地勢可以分為東部、中部與西部三大石窟群。現存大小窟龕百餘個,主要窟洞有45個。據不完全統計,尚存造像51000餘身。

References: 

【圖錄】

  •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曆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查報告(圖版篇)》,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出版:雲岡刊行會發行,1951-56。
  • 水野清一著、羽館易寫真攝影,《雲岡石佛群:東方文化研究所雲岡石窟調查概報》,東京都:朝日新聞出版社,1944。
  • 李治國主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三卷:雲岡》,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 山西雲岡石窟文研所,《雲岡石窟》,北京:文物,1995。
  •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東京都:平凡社,1991。
  •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二》,東京都:平凡社,1994。
  • 木下杢太郎、木村莊八撰,《大同石佛寺》,東京都:日本美術學院,1922。

 

【專書】

  • 岡村秀典編集,《雲岡石窟:遺物篇》,東京都:朋友書店,2006。
  • 長廣敏雄,《雲岡と龍門:中國の石窟美術》,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64。
  •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曆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查報告(本文篇)》,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出版:雲岡刊行會發行,1951-56。
  • 張焯、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編〕,《雲岡石窟編年史》,北京:文物,2006。
  • 李恆成編著,《雲岡石窟與北魏時代》,太原市:山西科學技術,2006二刷。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北京:文物,2006。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雲岡百年論文選集(一)》,北京:文物,2005。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雲岡百年論文選集(二)》,北京:文物,2005。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雲岡石窟大事記》,北京:文物,2005。
  • 閻文儒,《雲岡石窟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 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學位論文】

  • 蔡宛霖,《雲岡石窟第六窟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謝振發,《雲岡石窟第七、八窟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陳奕愷,《雲岡石窟造塔略析》,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碩士論文,1991。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郊15公里處,武州川峪谷北岸、雲岡村北的懸崖下。石窟群東西綿延近一公里,依地勢可以分為東部、中部與西部三大石窟群。現存大小窟龕百餘個,主要窟洞有45個。據不完全統計,尚存造像51000餘身。 雲岡石窟開創於北魏初期,此際同時展開的鑿窟造像活動,主要為北魏皇室貴族所贊助的大規模工程,整體擘畫規模宏大,並且在遷都洛陽(494)之前,完成了雲岡石窟大部份營造工程。然而,雲岡石窟的開窟活動,究竟肇始於北魏初期何時,學界迄今仍有幾種不同的觀點。1.明元帝神瑞年間(414-415),2.文成帝和平初期(460-465),3.文成帝興安二年說(453),還有4.道武帝天興說(398-403)。綜觀諸家說法與文獻史料,可以得知,道武帝和明元帝時期,即命僧人於恆安近郊武州山鑿壁為窟,或擇天然窟洞為僧院,雲岡地區開始出現了小規模的鑿窟活動。

第1窟是雲岡石窟最東端的中大型窟洞,開鑿於文成帝死後(465),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屬於雲岡石窟二期窟。 第1窟的外壁有木建結構遺跡,上開明窗,下鑿拱門,拱門的拱頂刻有交龍一對。平頂方室的中心塔柱窟,窟內中央立有漢式樓閣雙層塔的塔柱,上部直接相連窟頂,沒有塔頂,下部位於方座。塔柱的每層均有造像單龕,如塔柱南面的上層為坐佛三尊像,下層為坐佛單尊像。窟內三壁開龕,北壁開三龕,東、西側都是思惟菩薩龕,中間龕的主尊則為結跏趺坐菩薩,兩旁也有思惟菩薩脇侍。東壁與西壁的布局相仿。東壁分成三層,最上層有坐佛龕,中層開四大尊像龕,龕內主尊有坐佛與二佛並坐等,龕間以塔相隔,最下層還刻有九色鹿本生故事,以及逾城出家佛傳故事。西壁也分三層,最上層是坐佛,中層開四大龕,都是坐佛主尊,從南邊數來第二龕的坐佛,著雙領下垂、褒衣博帶的袈裟,龕間以塔相隔,下層殘毀不清。

第2窟是雲岡石窟東端數來第二個中大型窟洞。為雲岡石窟二期窟,開鑿於文成帝死後(465),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之間。 第2窟外壁有木建結構遺跡,上開明窗,下有拱門。平頂方室中心塔柱窟,中央塔柱的造型是漢式樓閣三層塔,四面分層鑿開造像龕。以塔柱南面為例,上層有三龕,交腳彌勒龕居中,左右各有坐佛龕。中層也開三龕,惟造像殘毀嚴重,無法推測。下層開一大龕,主尊為二佛並坐,大龕上還列有數個小龕。塔柱的上部直接相連窟頂,沒有塔頂,下部位於方座。窟內三壁開多龕,以東壁保存狀況最好。北壁開三龕,都是坐佛龕。東壁與西壁的布局相仿。東壁分成三層,最上層有伎樂天與坐佛龕,中層開四大尊像龕,主尊都是有坐佛,龕間以塔柱浮雕相隔,共三座,最下層還有太子競技、試射等佛傳故事浮雕。西壁也分三層,最上層是伎樂天和坐佛,中層開四大龕,主尊有坐佛與二佛並坐,龕間以塔相隔,下層殘毀不清。

第3窟位於雲岡石窟的東部石窟群,是雲岡石窟最大的窟洞。第3窟的窟前立壁有木構建築遺跡,上有左右明窗,下列左右窟口。明窗前還有一層平台,左右兩側各立一座三層方塔,雙塔之間還有一南向小型窟室。此一小型窟室的主像是彌勒,壁面鑿滿坐佛,東西壁尊像皆為坐佛,壁面也是佈滿坐佛。第3窟的窟內平面為不規則的「凹」字型,東西長42.7公尺,高13.6公尺,兩側深達15公尺,廣大的面積與不規則的平面,也是雲岡石窟所少見。 此一巨型洞窟,先開窟於北魏年間,再於後代補增造像,是雲岡石窟唯一未能在北魏時期完工的大像窟。攸關北魏開窟的時間,有二種說法。1.遷洛都之前(494)。有學者以為該窟原為中心塔柱窟設計,故營造時間應與雲岡第二期窟的時間相當,即文成帝死後(465),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之際。2.遷洛都之後(494)。

第4窟位於東部窟群最西側,與第5窟之間有一山溝之隔。1977年,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在這條沖溝上修建連接橋。造像消瘦拉長的造型,衣褶下部重重疊疊,屬於雲岡石窟第三期風格,雕鑿於孝文帝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494)之後。南壁窗口上方的正光年間(520-525)〈為亡夫侍中平原太守造像記〉,是雲岡石窟北魏時期現存最晚的紀年造像記,也是第三期窟開鑿的下限。正光四年(523),柔然入侵,環繞平城地區的六鎮兵起,後三年,孝昌三年(526)朔州流民攻陷恆州。位於平城郊區的雲岡石窟,可說因此在正光年間沈寂沒落,如《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1147)所記,「驗其遺跡」、「終乎正光」。第4窟南壁還刊刻元人延祐年間(1314-1320),《一行□□人游記》的題記。 第4窟為方形平面的塔柱窟,窟中央立方柱,柱身四面皆鑿一佛二菩薩的三尊立像,壁面滿鑿未經規劃與一統的千佛或小龕,與第二期第11窟的布局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