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佛崖三佛龕是以彌勒佛為中心的露天摩崖造像,此乃武周晚期龍門石窟最宏偉的造像工程,其規模僅次於大廬舍那佛龕,可惜輟工於唐武周長壽年間(692-694),尚未完成。此龕高7.3、寬16.85、進深8.00公尺。正壁一鋪七尊造像,主像為善跏坐的彌勒佛,左右兩側有坐佛各一尊,全身輪廓已雕出,尚未打磨。主尊與左坐佛之間有一立像,亦未完工。主尊與右坐佛之間,似置有立佛的位置。正壁最外兩側各有立像粗胚一身,無法判斷其身份。北壁上方一方形龕,僅存一結跏坐佛,其下兩座立佛小龕,外側立佛已殘。此龕以立佛為脅侍角色的造像格局,是中國石窟系統罕見之例,究其原因,與武則天晚年以彌勒崇拜作為其政權象徵的政教行為有密切關係。也因此在其失國後,工程被迫中輟,卻也為研究古代石刻藝術的雕造方法與工序,留下寶貴的實物資料。

雙窑是一組共用前室的南北雙洞,開鑿於唐高宗(656-683)時期。前室高2.84、寬6.57、深2.25公尺。窟口外圓雕三尊力士像。北洞平面呈長方形,高3.5、寬3.6、深6.9公尺。窟門呈圓拱形,高2.2公尺。通道左側二坐像龕,均為一佛二菩薩像,另有一浮雕七層塔。其南側一龕尚完整,其餘街為殘龕。窟頂為蓮花藻井,圍繞八身飛天,頭部均殘。正壁一鋪三尊,主尊為阿彌陀佛,南北壁各有四尊大像,包括一立佛、二菩薩、一天王。南洞平面呈長方形,窟頂前部為圓拱形,後部為穹窿形。高3.10、前部寬1.87、後部寬2.47、深7.30公尺。窟門呈圓拱形,高2.10公尺。通道左側上層為九排坐佛,每排十身左右。中層一龕,造像一鋪三尊,下層為垂拱三年龕,造像一鋪三尊。通道右側殘損者重,上層有天授二年雕鑿的觀音及千佛像。正壁造像一鋪三尊,主像為彌勒佛,左右兩側有二弟子、二菩薩。

雙窑是一組共用前室的南北雙洞,開鑿於唐高宗(656-683)時期。前室高2.84、寬6.57、深2.25公尺。窟口外圓雕三尊力士像。北洞平面呈長方形,高3.5、寬3.6、深6.9公尺。窟門呈圓拱形,高2.2公尺。通道左側二坐像龕,均為一佛二菩薩像,另有一浮雕七層塔。其南側一龕尚完整,其餘街為殘龕。窟頂為蓮花藻井,圍繞八身飛天,頭部均殘。正壁一鋪三尊,主尊為阿彌陀佛,南北壁各有四尊大像,包括一立佛、二菩薩、一天王。南洞平面呈長方形,窟頂前部為圓拱形,後部為穹窿形。高3.10、前部寬1.87、後部寬2.47、深7.30公尺。窟門呈圓拱形,高2.10公尺。通道左側上層為九排坐佛,每排十身左右。中層一龕,造像一鋪三尊,下層為垂拱三年龕,造像一鋪三尊。通道右側殘損者重,上層有天授二年雕鑿的觀音及千佛像。正壁造像一鋪三尊,主像為彌勒佛,左右兩側有二弟子、二菩薩。

萬佛洞是龍門石窟中唯一留有紀年造像記的洞窟,由龕頂蓮花藻井中及通道北壁之銘記可知,此窟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680),是當時宮中女官大監姚神表及內道場智運禪師,為高宗及武則天作功德所開鑿的洞窟。此窟平面呈方形,平頂,分為前後兩室。前室5.3、寬4.9、深4.28公尺。南北壁除獅龕之外,餘壁小龕密佈。窟門高4.2、寬2.57,通道深0.67公尺,通道南北壁上均為小龕窟。窟口兩側各有一尊力士像。後室5.8、寬5.87、深6.85公尺。西壁造像一鋪七尊,主像為阿彌陀佛,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弟子與菩薩之間尚有一供養人。南北壁刻滿結跏坐千佛,壁基上則飾以伎樂各六身。東壁洞口兩側除了小龕及結跏坐千佛外,各有一尊天王像。龕頂雕刻蓮花藻井,四周環繞飛天八身,完整者僅存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