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名稱:「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信眾論壇」-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

活動日期: 

201052829(五、六)法鼓山信眾論壇                      
201053031(日、一)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地點: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

【信眾論壇】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就能無所住,則慈悲心與智慧心,就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聖嚴法師的捨報,帶給我們的不是一直盤桓在  師父不在的這件事情上,而是能去看到  師父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為何!過去我們因為  師父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能夠透過  師父的一言一行來指引我們修行的道路,如今,  師父的離開,我們該如何來用師父所留下的智慧與話語來繼續帶領我們。

今天,信眾論壇,就是讓我們除了緬懷  師父,更是希望法鼓山的信眾們一起攜手來檢視自己怎麼看待  師父所給予我們的,我們是否按著  師父所教誨的一步一步往前進,是否能堅守崗位在  師父對於人間的志業,讓我們一同來關心目前法鼓山的現在與未來。

這兩天所論及的議題有四: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全集、僧教育、三大教育,這四議題是法鼓山最重要的發展骨幹,也是  師父最在意且最用心推動的。

一、⟨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其因應當代的禪風

師父所持的法即是漢傳佛教的禪宗,這是建立法鼓山教團的宗旨和目的,  師父一生期望漢傳佛教能夠復興,以普利眾生,因此寄望於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來持續地推動。所以我們請果品法師、果元法師、常護法師、常啟法師帶我們來看如何承先啟後,讓現世人能夠更為親近漢傳佛教。

二、智慧的寶藏:法鼓全集

師父曾說他自己「一向不會只為了學問的研究而作研究,必是為了佛法的實用而作研究,是為了使得傳統的中印佛教諸宗,如何落實到現代人的一般生活之中,如何使得多數的現代人,看懂而會應用佛法的智慧,是我畢生的使命和責任」。因此,  師父很辛勤的寫作,希望透過白紙黑字,將智慧留下,能夠讓大家能夠得到繼續學習、繼續成長,續佛慧命。

這寶藏我相信真的都看過的人很少,沒有關係,讓我們藉著這機會,由法師的闡述,一同來看  師父的著作與開示。

三、佛法的根基:僧教育

師父曾說:「今天不辦僧伽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由這句話可知  師父很重視僧教育,因為佛教的推廣在於正信的佛法,而佛法的根基在於僧伽教育。讓我們來看  師父如何實踐他的教育理念來創辦僧伽大學、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僧格,以及如何開展僧教育,使之能與世界接軌。

四、佛法普照:三大教育-大普化、大關懷、大學院

聖嚴法師一直強調佛教在人間,佛教是利益眾生,如何在人間積極地推動佛法教育人心,啟蒙性靈智慧,就需要透過三大教育的具體實踐之道來進行。在這裡,我們藉由報告人來了解到目前為止,法鼓山到底做了些甚麼?進度又是如何?

希望信眾論壇能夠一屆一屆的辦下去,讓我們的信眾可以一起攜手參與法鼓山的未來,並共同發揚  聖嚴法師所提倡「人間淨土」的志業。

【聖嚴思想研討會】

聖嚴思想研討會辦理至今已經第三屆了,每一屆我們都能看到因著學術的研討,而使得理論性的學說概念,逐漸延伸成至大眾可以接受的實踐理念,也更能落實  聖嚴法師對於「人間淨土」在對社會、人類、自然、環境、生態的整體關懷。

描繪聖嚴法師思想應用在人間的樣貌

研討會的內容包含了教理教義、教育實踐、社會關懷等多種層面,邀請國內、外漢傳佛教與探討聖嚴法師思想的學者,這次有心靈環保的議題、聖嚴法師的禪法探討、「新五四」精神如何應用在生命教育中等,更多地具體描繪出聖嚴法師的學說理論如何運用在人間的樣貌。

聖嚴法師在漢傳佛教的承先啟後

另外則是對於漢傳佛教的發展進行研討,法華思想與禪觀、經懺佛事觀及實踐、僧教育的重視、漢傳佛教復興運動的願景等。聖嚴法師的對於漢傳佛教有很多精闢的見解,讓我們這些弟子一一地來剖析,讓漢傳佛教不在「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把佛教的好,散佈至社會大眾的生活中,讓人可以體會、看懂、並能運用漢傳佛教對於人間淨土的智慧。

師父捨報帶給我們的學習與意義

去年  師父的捨報,讓我們更慎重地檢視對於生死的看法,希望我們能夠承續  師父給予進而在生命教育上幫助大眾捨去世間的執著,更多的運用有限的肉身來為社會貢獻。  師父對於人間的積極態度,教導我們不可輕看自己的用處,隨時要「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讓我們跟隨  師父的腳步,建設人間淨土。

感謝各界的參與及蒞臨,讓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各樣層面來解讀聖嚴法師的思想,也能將聖嚴法師的理念推廣至社會。今日所做的,既是明日的根基,願我們持續走在  師父所教導的慈悲與智慧中,讓學術研究成為生活智慧的明燈。

 

 

 

  • 活動日期:2010

【新聞報導】日古宅移居淡水 凝成一滴水

 

﹝記者林美芬/台北報導﹞日本大文豪水上勉父親興建的一棟百年古宅,經台日兩國人民一千三百人攜手接龍,花費九年時間,將這棟古宅從日本搬到台灣淡水,重建百年前的日式宅第,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這是第一棟也是唯一一棟從日本搬到台灣重建的古宅。

後天入厝落地生根

拒絕接受與接受拒絕

相關學術活動/專案: 
說明: 

時間:2010/7/31 ((六)14:00-17:00
地點:法鼓大學籌備處圖書館德貴分館
邀請人:辜琮瑜 / 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助理教授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

關於影像‧生命‧美學

美學可以是哲學的省思與探索,

更可以成為生命的內在動能,以及文化教育的開展。

美的覺知與感受,來自深沈卻潛在的文化涵融,

從而型構出每一個生命獨特的內在底蘊。

然生命之美則必透過文化的詮釋,

剖析生命歷程中的轉折與啟示, 進而體會生命的真諦。

從美學與文化的形構、內在的涵養,

擴及於生命化育的開發,既為底蘊的培養, 也是未來形諸教化的根底。

電影中的禪機系列

4月18日至11月28日期間,法鼓大學籌備處於週六下午在德貴學苑舉辦「電影中的禪機」三個系列課程,主題分別為「電影中的禪機」、 「電影中的生死禪」、「電影中的關係禪」,由助理教授辜琮瑜解說電影中蘊藏的種種禪法。

電影是一種繁複的藝術形式,與眾生的心與六根相應一般,心念是什麼,看到的、聽聞到的便是什麼,因此電影中所傳遞的聲、光、影像,尤其編劇、導演、演員的意志與意念, 也都將在看似娛樂的過程中,讓閱聽大眾於不知不覺間體會到其中的滋味。

系列課程便是依照此概念,設定幾項主題,再從不同的觀察視角,分別欣賞一些風格迥異的影片,引領學員共同觀察生命的種種面貌與內涵。三個系列影片賞析課程主要探討的內容,分別如下:

哲學家咖啡館

如果你願意相信自己內在潛伏著一位待發掘的哲學家,
如果你願意在週末午後,讓自己生命中的理性靈光乍現;
如果你願意參與一場自己與他人生命情境的對話與整理,
希望透過傾聽、表達、省思、溝通,進而觸動生命轉化的可能;
你就是收到哲學家咖啡館最誠摯邀請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