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咖啡館:搖擺於加快與緩慢之間/引導人:辜琮瑜

【哲學家咖啡館】搖擺於加快與緩慢之間

【活動報導/葉淑英】在現代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許多人開始提倡慢活。但快慢是一件容易區隔的概念嗎?快是不是一定等於效率?慢就一定代表 有品質?關於速度這回事,就在10月15日的哲學咖啡館中,伴隨著輕鬆舒適的情境、濃郁的咖啡香和美味的甜點,由帶領者辜琮瑜老師與大家展開一場身心靈的 對話。

辜老師首先提供四個選項,讓與會者對自身做出觀照:一是急性子,想很快把事情做完或趕快達到目的地;二是慢慢來,只要不誤事就好;三 是動作很快,但心裡很從容;第四種則是看起來慢條斯理,但心裡是慌張的。老師指出,其實關於快或慢,願意的話,還可以拆解成更多的類項,這個觀照,只是一 個引子,讓大家對自己的速度感先起一點覺受。

首先發言的三位,恰巧都是自認急性子的人,有人隨著歲月的磨練修正自己,有人視情境用不同的方 法去對待。第四位發言的與會者,在慢條斯理的談吐中,吐露出自己是個喜歡慢活的人,但卻身處快節奏的電子業,常常得在一聲令下,短時限內完成使命,因而覺 得痛苦。雖然感受到自己是被推著走的,但仍儘可能給自己留出從容的時間。

從幾位發言者的態度與說話速度,老師接著問大家,這些快或慢的特質,是先天的,還是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

有 人主張是先天的,因為同一對父母生出來孩子反應都不相同;也有與會者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認為是後天的,因為自小就是個被推著走的人,但卻因與環境互動,而 不斷修正自己的速度。也有人指出,因認知到自己急躁的天性,體會到浮動不安,因而學著在起心動念時檢視自己,對於為何要快?為何要慢?有了深刻的理解,從 而改變速度。

從上一個課題的討論中,大家慢慢理出快慢的相對性,於是老師接著問大家,快是不是等於浮躁?慢就一定帶來安靜閒適嗎?除了相對性,與主觀感受是否有關?

對此,一位高中老師以「內在的鼓聲」為喻,描述自己內心的律動,獲得多位與會者回應,認同外在往往只是表象,內在的波濤洶湧只有自己清楚,一位從事諮商工作的與會者也指出,傾聽自己內在聲音的重要性,因為會讓自己的內外速度較為平衡。

雖然大部分的人認同日子要從容的過,但面對高速的誘惑,我們又會如何做出選擇?對此老師擬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沒有時間、金錢的限制下,要到遠地,會選擇坐飛機、坐高鐵,還是搭火車、客運?

這個貼近生活的問題,讓一些慢熱的與會者開始發言,並試著檢視自己選擇不同交通工具的原因,而在這次的與會者中,大部分都選了火車。有人指出無論有無經濟負擔,就是要省錢;有人提到習慣問題,也有人認為重點在於能否好好享受沿路風光。

由於速度與時間息息相關,於是老師進一步以佛教生死輪迴中的「四有」,闡釋生命中複雜的時間觀,並引發大家思考,如果將這「四有」,亦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融入生活中,再以片段切割的方式看自己每一段的生活,我們會看到自己什麼樣的時間與速度觀。

這個討論引起許多迴響,大家也發現,快、慢的速度與心中的感受、期待皆有關,有人分享自己32天的歐洲自助旅行,對失望的景點以匆促方式奔赴多處,心裡卻是失落的;對相應的地區,則透過和緩的方式慢慢遊走,雖然長時間只待在同一處,卻感到充實。

除 了自己的時間感,老師也提到,活在人間世,不免與人對應,自己對速度的回應與態度,既受他人影響,也同時會影響周遭的人。老師指出,一旦急驚風遇到慢郎 中,速度快的人,看到速度慢的人,心是急的;速度慢的人,看到快的人,心?何嘗不急?因此老師也以這個狀況,提供大家在與人互動中檢視對照自己的反應。

活動結束前,辜老師以「關鍵詞」的概念,邀請每位參與者以一兩句話分享心得。在多元觀點的對話中,體現了「哲學是使用觀點下的人學,不是書櫃裡的學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加速或減速?與會者透過對談進入哲學的思考,和生命中的種種難題相遇、覺照並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