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咖啡館:孤獨與寂寞的辯證/引導人:辜琮瑜
【哲學家咖啡館】孤獨與寂寞的辯證
【活動報導/葉淑英】是什麼樣的因緣,讓這麼多人參與本次哲學家咖啡館?是台北的冬雨太冷?還是都會生活創造出許多孤獨寂寞的心?
11月19日哲學家咖啡館在解禪蔬食展開一月一次的對話,對話伊始辜老師先帶領大家以檢視的概念,去釐清種種教條、輿論與自己內在生命意義的連結。
在第一個議題開始之後,熱絡的發言就圍繞著孤獨和寂寞不停地流轉;在麥克風的傳遞之間,與會者除了共享空氣中飄浮的咖啡香,更分享自身對孤獨與寂寞的省思和生命歷程,在不短也不長的三個鐘頭裡,沒有一絲孤獨與冷清。在說與聽的互動中,與會者不時透過對話傳達溫暖與關懷。
其中引發諸多討論的,為社群網路的普及現象,許多「宅」在家裡的人,經由網路互動,寂寞時便張貼生活點滴與想法,而是否有人按「讚」,彷彿也帶動寂寞與否的情緒。這個主題,進而帶動大家思索「認同感」與主題的關係,包括自我認同或他人認同等。
此外談到孤獨與寂寞有無必然性的問題,一位從澳洲回台開會的口腔外科醫師, 從心理學和醫學的角度,分享自身的經驗與觀點,例如手術時,雖然有一整個團隊相互合作,但在手術當下或需做出判斷時,身為主刀者的他是孤獨但不寂寞的。
由 此出發,參與者從而探索孤獨情境、是否有人陪伴、寂寞是情緒或感受等課題。如一位隨父母前來參加的高中學生發問:「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孤獨或是寂寞的?」有 人分享自己在童年時曾在某個場景中引發難過的淚水,多年後才感知,那是期待母親在旁陪伴的寂寞感。由參與者的回應,帶出感受、現象與定義、釐清的必要性。
另 有與會者談到修行、創作與孤獨的關係,辜老師藉由提問回應並邀請大家思考:「修行或創作,孤獨都是必要的嗎?與人在紅塵的關係又是什麼?人有可能真的如一 座孤島般活著嗎?」有人認為應從兩個面向思考,如果是創作或心的鍛鍊,必須是孤獨的;但創作的素材來自與他人的連結,所以當活在社會網絡中。修行的開展, 也須從生活中來;修行或學習後的體會,更期望與人分享,或彼此參與。從中也帶出有關生命因緣連結的思考。
對談尾聲,辜老師分享了幾位哲學家 對孤獨、寂寞的詮釋,並以聖嚴法師的四層自我觀來對照人我之間的連結與涵融。在溫暖與熱絡的對談之後,與會者帶著辜老師提供給大家的課題「孤獨和寂寞有沒 有正面效應?是什麼?為什麼?」離開會場,將今天其他參與者的經驗與觀點帶回去整理,進而從生活中省思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