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交通運輸

  • 低碳旅程計畫
    • 擬定旅程計畫,對CO2的排放量高的交通方式加以限制,對低碳的交通方式提供各種便利的鼓勵措施。
    • 提供校園至金山市區及校外停車場的接駁交通工具,減少自行開車或騎車的需求。
    • 定期檢討交通運輸狀況及需求,調整旅程計畫及運輸服務。
    • 步行動線優先考慮適宜的鋪面及遮蔭。
    • 設置垃圾壓縮貯藏裝置,減少垃圾車上山清運的次數,降低能源的消耗及減少廢氣。
  • 潔淨能源交通工具
    • 停車空間集中設置,校園內其他道路原則禁行汽機車。必要之搬運、工作、接駁車輛採用電動車輛。

  • 光環境
    • 居室盡可能地自然採光,並設置可由使用者操作的日光調節裝置。
    • 有系統地計畫室內照明,依實際需要及相對照度概念規劃,降低設計照度。
    • 室內照明使用高性能的控制器,以有效地只照明所需的地方、所需的時間、所需的量。
    • 照明採用耐久、高效輸出的光源及燈具。
    • 盡量採用自動感應裝置,控制邏輯應符合使用者的生活習慣。例如停車場部份照明採感應式啟閉裝置,節省電力。
    • 盡量使用再生能源,例如景觀的指示性照明採用太陽能發電的LED燈具,節省電力及管線設置。
    • 簡化燈具選擇,使一種燈具運用在多種領域,不但可降低運輸成本,減輕人力成本。
    • 居室的照明適當地區劃成可以個別控制的小區。

金山校區規劃構想

校園建設分期規劃,目前進行第一期工程。

2010兩岸NGO論壇詳細內容

2010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參訪暨論壇

        法鼓大學籌備處於十年前(2000年9月)即籌辦「兩岸青年學者論壇」,開啟兩岸青年參與公益之學術暨實務交流。隨後並在2003、2005、2006年,分別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合辦兩岸「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研討會,建立雙方在文化與公益關懷的信任與合作基礎。有鑒先前成效,欲擴展並促進兩岸青年公益領袖之經驗交流與知識分享,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及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共同籌辦「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及參訪活動,期能透過論壇與單位參訪的交流活動,就兩岸公益組織提升專業知能與服務水平,進行深入對話。

2010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

2010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參訪暨論壇

        法鼓大學籌備處於十年前(2000年9月)即籌辦「兩岸青年學者論壇」,開啟兩岸青年參與公益之學術暨實務交流。隨後並在2003、2005、2006年,分別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合辦兩岸「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研討會,建立雙方在文化與公益關懷的信任與合作基礎。有鑒先前成效,欲擴展並促進兩岸青年公益領袖之經驗交流與知識分享,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及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共同籌辦「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及參訪活動,期能透過論壇與單位參訪的交流活動,就兩岸公益組織提升專業知能與服務水平,進行深入對話。此外並為大中華地區公益組織事務的願景與合作,共同集思廣益,為兩岸公益組織的整體發展帶來新契機。

目標:

(一)提升兩岸NGO人才視野及專業能力

(二)學習兩岸NGO與公民社會之發展經驗

(三)建構兩岸NGO合作夥伴關係與合作機制

(四)建立兩岸NGO長期合作平台

(五)形成NGO人才培育與交流之具體策略

活動內容/日期:

(一)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2010年6月15日

(二)台灣NGO機構參訪與交流:2010年6月13日至19日

會議日期:2010年6月15日(二)

會議地點:台北縣政府307會議廳

論文 II

課程代碼: 
ACCR592

永續資源管理推動中心詳情

緣起

台灣經濟發展仰賴進出口貿易,許多重要的資源皆需進口,當有限資源因供需失調價格攀升,產業將受到巨大的衝擊。另一方面,人類所仰賴經濟系統驅動物質重新分配,造成資源大量的消耗以及廢棄物問題。因此,近十年來所興起之工業生態學,重新正視了物質同時可能是資源也可能是廢棄物的事實,希望能讓物質有效利用。

基於上述概念,許多以物質流為基礎的分析和評估工具開發出來,其主要是要效法自然界的自行代謝循環法則,改進人類的工業系統,提高物質循環使用效率。未來這種具高度相依性,可彈性調整的生態化工業社會就好比自然生態系統,可行消化其廢棄物,同時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

永續資源管理推動中心

緣起

台灣經濟發展仰賴進出口貿易,許多重要的資源皆需進口,當有限資源因供需失調價格攀升,產業將受到的巨大的衝擊。另一方面,人類所仰賴經濟系統驅動物質重新分配,造成資源大量的消耗以及廢棄物問題。因此,近十年來所興起之工業生態學,重新正視了物質同時可能是資源也可能是廢棄物的事實,希望能讓物質有效利用。

基於上述概念,許多以物質流為基礎的分析和評估工具開發出來,其主要是要效法自然界的自行代謝循環法則,改進人類的工業系統,提高物質循環使用效率。未來這種具高度相依性,可彈性調整的生態化工業社會就好比自然生態系統,可行消化其廢棄物,同時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

台灣在物質流之評估及資源管理之學術研究已經超過10年,首先由中技社本著公益法人回饋社會之立場,希望以更積極方式,推動永續資源管理相關議題,因此在2009年結合學研界成立「永續資源管理推動中心」,目前的組織成員,分別是財團法人中技社、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與法鼓大學環境學院。冀望與國外類似機構作更密切交流聯繫,引進國外相關經驗,以加強國內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

目標

以物質流評估(MFA)及資源管理為基礎,推動國內經濟與環保雙贏政策。

任務

(一)推動國家重要資源之永續資源管理策略,以提昇資源生產力(Resource Productivity)

(二)以物質流分析方式,發展符合永續性之生產模式及消費型態

(三)發展達成上述目標之理論、策略及工具

(四)建立國內外交流平台,分享物質流評估經驗及成果

 

預期成果

  1. 建立國內外交流平台,整合國內學研單位、產業界之研究成果,與國外類似智庫及學研機構加強交流,及簽訂合作意願書。
  2. 推動立法或國家策略
  3. 進行不同層級之示範案例研究,分享應用成果
  4. 引進及發展MFA相關技術手冊及軟體
  5. 籌劃MFA資料庫,建立資料庫架構及資料來源
  6. 出版專業著作

經費來源

財團法人中技社將編列部份經費支持相關活動,未來希望能有更多政府及產業經費投入,以加速推動資源永續利用各項工作。

本中心初期以虛擬方式運作,目前的組織成員,分別是財團法人中技社、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環境學群。未來,亦將邀請其他機構或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參與。

校園導覽

金山校區

校區與建築

校區24.9113公頃完整的校地,座落新北市金山區大屯山下,緊鄰法鼓山15公頃的佛教教育園區,俯視金山平原與太平洋,可看山亦可觀海。校園建築以簡約質樸及環保為設計理念,因形依勢融合於自然之中。

第一期校園建築禪悅書苑、揚生館及綜合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