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地方學術基礎建置計畫
計畫緣起
- 法鼓大學藝術與文化學院社區社群再造學程之籌設
- 思考跨領域學程之學術願景-「地方學」
- 架構法鼓山與金山地區之永續關係之企圖
計畫目的
- 架構法鼓大學藝術與文化學院社區社群再造學程之實務研究機會
- 累積地方文史、環境、社群、產業之記錄與研究
- 以學術觀點啟動地方永續經營及國際交流之基礎研究
計畫架構
本計畫內容包括下列三項:1.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2. 地方文史基礎研究資料庫;3. 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彙整出版。
1.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
配合明年招生,以各地社造團體及相關領域研究者,於全台展開系列研討會及研習營。核心議題: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營造、社群參與、環境生態、終生學習、社會福祉等,廣泛的展開地方對話。透過系統性、議題性分類,有節奏的整理記錄。除了以影音紀錄可以應用於網路電台,文史脈絡將可與圖像彙編。
2.地方文史基礎究資料庫
透過上項活動,收集台灣文史工作室資源調查模式建立基礎資料,包含各地方研究、圖書、收藏、活動、人才資料庫、照片、議題等。籌備建立有效的國內文史工作室資訊、互動、交流平台。執行過程將尋求各地方的社區營造中心、社區大學、地方政府、文建會等協助。建置目標為100處國內文史工作室,之後逐年增減。並收集核心領域之「文創產業營運規劃」、「社群營造與公民參與」、「空間環境規劃設計」、「文化資源開發與規劃」相關研究及重要案例報告,以提升國際級研究能量,且以利於後續網頁建置。
3.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彙整出版
以法鼓山與金山區域關係為核心,從地理、交通、發展過程探究法鼓山與金山的地緣關係,透過人文面的分析讓地緣關係的輪廓更清晰。結合在地既有文史工作室金山文史工作室、金包里堡文史工作室、北海岸文史工作室、鄉公所、法鼓山社區大學。由於圖像的保存與專業地理資料取得及分析,為一般文史工作室較難收藏,因此本計畫擬以圖像為核心,展開共同彙集,並將成果以出版方式呈現,利於多方面的保存與傳播。
工作內容與預期成果
工作項目 |
工作內容 |
預期成果 |
---|---|---|
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 |
列論壇資料、議題、相關籌備 系列論壇舉辦(核心議題: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營造、社群參與、環境生態、終生學習、社會福祉等。環境生態議題擬與環境學院合作辦理) |
預定舉辦研討會6場+研習營1場,共7場次。 擬舉辦地點:台北、台中、宜蘭、高雄、嘉義、新竹、金山。 |
地方文史基礎資料庫 |
系列論壇活動會後資料及影音分類,數位化、彙整 參與活動的文史工作室資料彙整 核心領域之相關研究、案例收集 |
架構互動資料庫數位化平台之基礎作業。 |
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彙整出版 (與環境學院合作辦理) |
文獻資料、圖像資料彙整 出版編輯 出版校對、印刷 |
金山法鼓文史圖像集出版 |
- 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
- 地方文史基礎究資料庫
- 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出版
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
活動名稱: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
講題/簡介:
(一)千佛莊嚴-甘肅石窟考古漫談
甘肅是絲綢之路上的要衝和必經之地,位處中原與西域之間門戶和咽喉的重要位置。佛教從中亞經西域向中國內地傳播,甘肅首當其衝,再加上當時統治甘肅境內“三秦”和“五涼”的執政者多數信奉佛教,推崇佛法,佛教石窟寺也在甘肅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甘肅石窟數量之多和延續時間之長,在全中國首屈一指,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所建造的石窟,除了有強烈的時代共性,也深具濃郁的地方特色。本講座透過數十年來在甘肅各地勞動和探索的考古工作者的現身說法,分享考古工作中的艱辛與樂趣,揭示甘肅石窟的研究成果及其燦爛輝煌的歷史風華。
(二)西出陽關-新疆石窟壁畫賞析
新疆是中國境內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古稱西域,多民族聚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佛教傳入新疆各地後,當時的人們大多信奉與推崇佛法,再加上新疆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與必經之地,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佛教文化,石窟的開鑿與寺院的興建遍佈新疆各地。本講座通過新疆各地石窟寺院中遺存的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壁畫與造像,揭示新疆境內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及其高度的藝術成就。
主講人/簡介:
董玉祥,男,1936年生,蘭州市人,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1961年進入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現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後,師從著名石窟考古學家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學習石窟佛教藝術考古。近五十年來,走遍甘肅各地大小石窟和全國各地主要石窟。長期深入考古遺址現場進行考察,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全中國大陸、特別是甘肅各地的石窟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自1960年代以來,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如〈雲岡第五十窟佛教藝術〉、〈龍門石窟中的北魏型佛教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龍門石窟中的北魏型佛教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麥積山石窟的分期〉、〈北涼佛教與佛教藝術〉、〈張掖馬蹄寺石窟藝術群〉、〈莫高窟與甘肅其他石窟早期佛教藝術的比較與研究〉、〈新疆、甘肅石窟寺的傳承與發展〉等;專著則包括《慶陽北石窟寺》、《河西石窟》、《中國美術全集—麥積山等石窟壁畫》、《中國美術全集—炳靈寺等石窟雕塑》、《炳靈寺169窟》、《梵宮藝苑—甘肅石窟寺》、《甘肅—絲綢路上的石窟瑰寶》等。
報名學費:每堂200元,兩堂共400元(單堂上課者,僅限現場報名繳費)
洽詢電話:(02)2191-1011轉9008
日期:
2010/03/06(六)14:30-16:30
2010/03/13(六)10:00-12:00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R715講堂
2010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
活動主題:中印石佛記-定州石佛V.S.山奇大塔
活動簡介:
本次營隊一改往年以瀏覽方式介紹亞洲各地佛教藝術的課程型態,而是以深耕探索方法,介紹學員認識中國河北定州石佛及印度山奇大塔的石雕發展及圖像意義。這兩地都為佛教文化興盛之處,也發現大量的石雕藝術,因此在營隊期間將以兩地為重心,讓學員深入認識兩地佛教石刻世界。邀請的教授均富多年田野調查經驗,實地考察中印石刻發展,而且還有專書出版,因此為了讓學員在最短時間內,藉由專題講座與專書結合,讓作者親自導讀專書,可獲得佛教藝術研習最深刻認識,同時經由學員與專家直接對話,將一一解開閱眾心中的疑惑。
活動時間:2010年1月30~2月1日(週六至一),共計三天
活動地點: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2段242號7樓)
捷運板南線江子翠站3號出口,左轉直走350公尺
課程綱要:
1.中國佛教美術造型研究 / 李靜杰
2.中國佛教美術的圖像與思想 / 李靜杰
3.中國佛教圖樣研究 / 李靜杰
4.定州石佛導讀 / 李靜杰
5.中印石佛記田野對話 / 李靜杰、林保堯
6.印度山奇大塔 / 林保堯
師資簡介:
林保堯教授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
學歷: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博士
專長:佛教圖像學、藝術學與文化課題
李靜杰教授
現任:中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
學歷:中國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歷史學碩士
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博士
經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專長:佛教圖像學、佛教考古學
招生對象:大學三、四年級及研究生,或對佛教藝術有興趣的社會大德,招收200人
報名學費:原定每人600元,法鼓大學籌備處提供免費名額25位
報名網站:法鼓大學籌備處德貴學苑
(如免費名額已額滿,歡迎前往研習營官方網站繳費報名)
錄取通知:12月31日(四)前將以E-mail方式寄發
聯絡方式:來電請洽(02)2191-1011#9008或E-mail至degui@ddc.edu.tw
注意事項:
1.請師生攜帶環保杯、環保筷、環保餐具用餐
2.本次營隊不提供住宿,請自行安排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艋舺龍山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0年1月30~2月1日
地點: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
主題:中印石佛記-定州石佛V.S.山奇大塔
「淡水日式木造建築技藝傳承」系列課程報名(二)
「淡水日式木造建築技藝傳承」系列課程開始報名囉!
◎課程介紹
日本統治台灣的近五十年間,日本傳統木造建築的技術被引進台灣,大量運用在住宅、宿舍、招待所或小型辦公室及火車站,成為許多台灣人生命中難忘的空間記憶,也見證了台灣各地歷史文化的發展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