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內東壁造像龕
    16窟為橢圓形平面、穹隆頂,擬似草廬形式的窟形,南壁開明窗與拱門,北壁鑿雕一身立佛大像,四周壁面的上層雕滿千佛龕,下層則有大小佛龕。這裡所見為東壁全貌,壁面最大龕為二佛龕,尖拱龕楣浮雕坐佛,龕柱雕滿千佛龕,龕像二佛,頭光浮雕小坐佛,頤圓面方,五官舒朗,笑意古樸,右袒式袈裟、肩披右衫,胸前披節帶,軀體壯碩,衣薄貼體,與第18-20窟的造像相似,可能是一期窟時期鑿造的。壁面還有較小的佛龕群,面容與身軀較為拉長,比起一期窟造像略為消瘦,接近二期窟晚期窟的造像;坐佛像都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則是反映了孝文帝服裝改革(486-494)的成果,而雲岡石窟最早出現著褒衣博帶袈裟的紀年造像,出現在太和十三年(489),可作為龕像建造年代的參考。(編撰/范雅竹)
      
            
      
            
      
            
      
            
  
  
  Dspace ID: 
    
                    YG0633        
        
Coverage spatial: 
    
                    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第十六窟        
        Date created: 
    
                    2007/07/16        
        Date submitted: 
    
                    北魏文成帝興安初年(454~)或和平初年(460~),到文成帝死亡之際(465年)        
        Grou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