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尺規工具使用及墨壺彈線技巧vs.鑿榫實習(1):單孔榫(2010/09/25)
九月二十五日課程為技術課程,請到日本齊藤賢次棟樑示範榫頭作法。示範開始前,邱明民博士先替學員介紹齊藤賢次棟樑參與一滴水紀念館的工作內容。齊藤先生應邀來台協助古民家重建工作,全程指導木材清點、乾燥處理等前置作業,木料榫頭修復、組立施工,以及最後地板、屋瓦、門窗的內裝工作。齊藤先生在繁忙中還撥空教導志工修復榫頭的技巧,培養出一批用心投入的志工團隊。在協力工作的過程中培養出和台灣青年學子間的師徒情感。正式進入技術課程內容前,齊藤先生和學員說明兩個觀念。
首先,台灣現存的日本房舍牽涉到日本統治台灣的殖民地歷史。對於這些房舍的保存、修復與再利用,齊藤先生個人的看法是經過兩地民眾和匠師的共同探究、交流,挖掘出新的意義以及發展出新的關係。如果光是復原原始面貌,卻和生活在該地的人沒有發生關係,那麼投入其中的心血就失去意義。這是很可惜的。
第二,日本木造建築的傳統和自然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齊藤先生畫了一個簡圖說明日本木造傳統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適材適所。平地上有座山,各自生長著樹木。平原生長著筆直的樹木,山坡上的樹木為了往上爭取陽光而形成彎曲的樹幹。齊藤先生問學員,南邊的樹木比較強壯,還是北邊的?一位登山經驗豐富的學員正確的答出:北邊。因為北向的氣候一般來說風力強、日照少、生長慢,樹木因此會分泌更多樹脂。自然環境造就樹木的多樣特性,因此木材的利用方式各異。
日式木榫種類繁多,須依特定程序才能組合。因此邱博士請學員將齊藤先生製作的一滴水構架模型拆開並重組。因為不明白構件上註記日文的意義,以及梁柱面向的成規,學員在拆解後馬上遇到第一個難題。後經齊藤先生指點,才一點一滴的組合起來。正式開始製作前,齊藤先生介紹他從日本帶來的工具:墨斗、各尺寸的鑿刀、竹筆、角尺、鋸子。並和學員帶來的工具交流討論。
今天示範製作的榫頭為追掛榫。選定適合尺寸的木頭後,以木頭長寬比例決定榫頭細部部位的尺寸,用墨繩在木頭上彈出基準線,接著以角尺尺身寬度為比例基準,在木頭上放樣,決定切角尺寸、斜角角度。齊藤先生技巧熟練,學員不時得請齊藤先生暫停,解說接下來的步驟,再一步一步進行。齊藤先生先完成一組榫頭的其中一塊,讓學員觀摩使用鋸子、鑿刀的技巧。接著在製作另一塊時,讓學員嘗試親自動手,體會使用鑿刀的剛拿捏的力道、角度,以及觀察木材纖維走向,以調整鑿刀下刀的角度。
追掛榫的另一塊由學員接力完成。最後在和齊藤先生製作的部份比對時,因尺寸有所出入而無法密合。此時齊藤先生再次示範細部修改的技巧,一邊用鋸子修改,一邊用槌子逼合,如此才達到兩塊組件完全密合的效果。(撰稿/孫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