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窟與15窟位於雲岡石窟西部最高的位置,東鄰雲岡石窟二期窟的中部石窟群,西毗一期窟的曇曜五窟。雲岡中部石窟群,從第5窟往西,5、6、7、8、9、10等等諸窟,東西相鄰,兩兩形成三組雙窟,前外壁都採雙塔一碑的形制,說明了他們的時間相近。學者以為,這六窟都是孝文帝遷洛之前所規劃營造,屬於雲岡石窟二期窟,大約鑿建營造於北魏孝文帝遷洛到正光年間(465-494)的這段時間。除此之外,還有第11、12.、13這一組窟,也是屬於雲岡石窟二期窟;研究指出,就窟制與風格而言,可以推論這一組窟的營造年代,大約接近第9、10窟。緊鄰第14窟的第15窟,據研究指出,雖然開鑿於二期窟晚期窟之際,在孝文帝遷洛時期並未完工,而是完工於孝文帝遷洛之後,至遲應該不過正光年間(520-525),如金人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雲岡石窟的工程「終於正光」,屬於雲岡石窟三期窟(494-525)。 第15窟屬於單室窟,是東西深、南北淺的方形窟室,平綦頂小於窟內平面,窟內四壁的壁面具有弧度。東、西與北壁都是分層開龕,南壁開明窗與拱門;外壁開明窗與拱門,東側還有窟龕一座。 外壁的明窗與拱門,其東西內壁都鑿滿千佛。東側的窟龕,平綦頂,三壁為分層開龕的垂直壁面,北壁大半殘破失佚,莫知原貌。窟龕的東、西與南壁的壁面與窟頂交接處,都浮雕三角旗幟一列,壁面都分層開龕,最下方則是風化不清。南壁分三層開龕,每層開三龕,上層六龕都是尊像龕,現存四龕,下層的三龕為三尊像龕,壁面的造像題材有坐佛與交腳菩薩等;東壁分三層開龕,上層兩龕都是尊像龕,有坐佛與二佛龕,下層為千佛龕;西壁分兩層開龕,上層開坐佛單龕,下層雕滿千佛。平綦頂的方格內浮雕蓮花、蛟龍與天人等。 窟內四壁開龕,尤以千佛環繞為特色,有人稱為「千佛洞」。北壁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盝頂交腳菩薩龕,下層為尖拱二佛龕,其餘壁面雕滿千佛;最下方壁面造像風化不清。東壁上層壁面浮雕千佛環繞坐佛龕,下層開兩龕尖拱佛龕,最下方壁面造像風化不清。西壁上層壁面浮雕千佛環繞坐佛龕,下層壁面南側開一大坐佛龕,北側分上下兩層,上層都是盝頂交腳菩薩龕,下層都是尖拱坐佛龕,最下方壁面造像風化不清。平綦頂的綦格內浮雕蓮花、蛟龍與天人等。(編撰/范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