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從水土修復到生態農業

  【活動報導/黃詩婷】全世界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嚴重,根源來自人類長期無限度濫用自然資源;法鼓大學籌備處環境學院朱文生教授秉持多年來關注人與自然關係之用心,特於10月12日在德貴學苑無事講堂以「從水土修復到生態農業」進行專題演講。

朱教授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水資源系統工程博士,曾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擔任土木與環境工程副教授。後回台從事水資源與環境工程規劃設計相關工作,已有20年的經驗,新興水源、水土修復與生態農業則是他近年來最關注的課題。

朱教授指出,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物種滅絕、自然災害,未來五十年全世界將面臨糧食需求急速成長與耕地退縮而引發的糧食戰爭;而數十年來因人口、糧食需求與科技成長所需之用水量亦持續增加,因此乾淨、安全的水與土壤一直在減少。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後,由於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與農藥,雖然大大提高糧食產量,但過量及不當使用化肥和農藥也造成嚴重的土壤、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及生態環境的惡化。令人憂心的是,污染源透過食物鏈的傳播正侵襲著人類與整個生物鏈層之間的健康,從而併發出許多新的疾病。

朱教授有感而發地說,若人類與環境不是以萬物共生與互相尊重的考量為前提,人類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與影響,將會以更強的力道反撲。因此,我們必須要回過頭來檢視人類使用土地與環境的態度與方式。

對此,朱教授特別從水土修復帶出生態農業的作法,首先說明水土修復的廣義定義,應包括所有天然、物理、化學或生物方式減輕水體及土壤污染的過程,如颳風、下雨、動植物間的互動關係、聖嬰現象、到耕犁輪作、污水處理都是水土修復。朱教授對採用微生物激活的方式來改善水體和土壤的方法特別著迷,投入10年的心血完成許多成功案例,他從這些運用微生物激活來修復被污染水土的經驗中領悟到生態農業的重要。

朱教授接著說明,生態農業就是依循大自然法則中萬物共生、節水、節能、零污染、利用在地小面積多區塊種植的農業。朱教授除了把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態農莊向大家介紹外,也和大家分享他在屏東泰和農場(鳳梨與木瓜種植)、宜蘭能邦生態種植示範菜園、以及四川農業大學試驗農場所建構的案例。

朱教授深深認同法鼓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之理念,期許未來在自身專業上朝建設淨土的方向努力,設法逐步恢復改善更多的水與土壤,讓所處的環境能較長遠地支撐過往所帶來的種種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