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書房-生平
韋政通,1927年12月16日,生於江蘇省丹陽縣新豐鎮(今屬鎮江)。1949年,他帶著自幼便有的浪跡天涯的願景,隻身赴臺灣,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活出了他自己最想過的生命路。
1954年春天,他作出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開始了以賣稿為生的生活。1953年下半年,他認識了勞思光先生。勞先生淵博的知識、高效的工作和爽朗的笑 談 深深地吸引了他,而勞先生當時靠一人寫稿來維持一家人生活的生活模式也為他指明了一條生活道路。真正使他這個決定成為現實的,是當時香港《人生雜誌》的負 責人王貫之先生。王先生不僅在精神上鼓勵他,還在《人生雜誌》上為他提供了固定的發稿機會。在這三年之中,他不僅寫作,還熱衷於學習。正是這種學習的熱 忱,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他在臺灣大學聽方東美先生的《人生哲學》、《印度哲學》、陳康先生的《希臘哲學史》等課程,每兩週參加牟宗三先生在臺灣師範學院 (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舉辦的「人 文友會」,與牟宗三先生的相識,使他找到了他當時急需的信仰,開始了他對新儒家的「信仰之旅」。
六十年代初期,韋政通在思想上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轉變,與新儒家的「道德的理想主義」分道揚鏘,走出傳統,開始了他自由的思想歷程。這一時期,他由自由主義 陣地之一一一《文星》的讀者轉變為《文星》的作者,結識了殷海光等自由主義思想家,加入了自由主義者的行列。他在閱讀的基礎上,實踐著殷海光先生對他的希 望一一「嚴重地工作二十五年J'以每年一本著作的成績鋪就他思想探險的道路。八十年代,韋政通結束教學生涯之後,擔任被稱之為現代化派的《中國論壇》半月 刊編委會召集人八年。1984年起與傅偉勳教授合作主編《世界哲學家叢書》,廣泛邀請海內外的學者精英參與。1988年,訪問北京大學時,被聘為北京中國 文化書院導師。近年來,隨著兩岸學術交流 的日益頻繁,韋政通不顧年邁,往返於海峽兩岸,講學不輟,為傳統思想的創造性轉化繼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韋政通一生扮演著學者、思想家與知識份子三種角色。三種角色都圍繞著同一個問題,卻採取著不同的方式:作為學者,他全面梳理中國思想史,從古代直至當代, 寫出了《中國思想史》、《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等鉅著,並進行了諸如對孔子、苟子、董仲舒、梁漱演、胡適、毛澤東等人的個案研究,還編著了如《中國哲學辭 典》、《中國哲學辭典大全》等有影響的工具書。作為思想家,他立足現代生活,反思傳統,對傳統思想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寫下了如《倫理思想的突破》、《中 國文化與 現代生活》等對傳統核心觀念進行批判與轉化的著作。作為知識 份子,他承擔著知識份子的責任,發揮著知識份子觀念參與社會的作用,對現實生活的具體方面進行理論批判與梳理。(摘錄至儒家倫理的創造性轉化)一書。
-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