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山出發:災難應變與反思論壇

【活動報導/王愛蓮】校區坐落於金山的法鼓大學,自2010年起,即展開「金山專案計畫」,希望整合四個學院的專業,開展出對金山地區具發展價值的實踐行動。

2011年3月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以來,金山專案即將環境維護與災難應變視為重點工作,以強化對災難的判斷與處置能力。並於2011年6月1日假德貴學苑舉行了「災難應變與反思」論壇,邀集法鼓山相關單位法師、主管,共同參與這項重要的討論。

論壇除由環境學院、藝術與文化學院老師,蒐集彙整災難與應變相關資訊,並邀請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法鼓山危機應變小組同仁,一起發表四篇與該主題相關的議題。

本次論壇特地恭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致詞,分享聖嚴師父所提倡的心靈環保概念,如何於災難變異發生之際,除能從容冷靜的應對,更要安心以對,平日則應有「危機感」,但不要有「恐慌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心惶惶。

隨後由法鼓大學環境學院於幼華院長擔任引言人,闡釋金山計畫的緣起與活動構思,尤其針對金山在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建立完整的資料庫,以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學習如何面對過去未曾發生,卻造成日本311重大傷亡的複合性災變。

上午的論壇分別由環境學院商能洲博士、藝術與文化學院邱明民博士,就學術研究資料及日本、台灣各地社區所做的因應措施進行報告,包括〈金山地區遭受複合性災害之衝擊評估〉、〈金山地區遭遇海嘯災害之區域逃生路線與避難利用之公共空間探討〉等兩大主題。

商博士透過實質數據調查及附近地區過往的資料,提出氣候極端化後,所可能增加的災害風險,以土石流案例而言,89年象神颱風時,金山地區雨量超過警戒值幾達以往數字的雙倍;至於海嘯,曾於1867年基隆沿岸發生過。避、防災部分,如果以金山區地勢來觀察,雖有獅頭山公園可容納較多人群聚集,但往來交通工具及動線尚待評估,此外如建築物的防震強度、等高線40m以上的安全區分析等,皆於簡報中提出,並邀請大家一同來關注。

邱博士的簡報則先從金山區人口分布標記、新北市建設局及社會局官方資料、孔健中老師訪談金山地區中小學校長對防災、避災的規劃與處置等作為基礎資料之說明。之後則舉日本阪神大地震為例,說明日本防災公園的硬體設施與備用物資設計等,以及台灣本地社區居民自行籌畫防災操作手冊的經驗,如彰化市復興社區等,以為未來規劃之參考。最後以日本經歷阪神震災後提出之「兵庫宣言」作結,強調要有「災害回復力」,尤其在文化層次上建構「回復力文化」,方能於災後執行永續發展計畫。

下午的兩場報告由法鼓大學秘書長朱文生教授主持,分別邀請法鼓山行政中心危機應變小組許斯源經理及慈基會總幹事江弘基博士,就法鼓山體系中相關規劃進行簡報,主題為〈法鼓山體系內現有危機管理機制〉及〈法鼓山救災體系運作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許經理首先說明重大災害發生時,法鼓山體系除自保機制外,也能友善照顧週邊環境於有形無形面向,以達到安定社會的責任,從決策單位之確立,到與核電廠的連繫,以五大構面分階段、分層次進行,除監測及舒緩處理外,也期望培訓及演習計畫能落實,法鼓山上的建築群也分別規劃疏散路線。此計畫於五月份啟動,目前仍有許多細節需持續評估考量。

江博士則分享了慈基會的緣起與後續發展,慈基會的前身為東初老人所創設的福田會,以物資救貧為主要任務。自921之後,則成立慈基會為專責機構,從事國內外救災服務,在組織、人力與發展目標上,一方面培訓義工慰訪員、結合十方資源、加強心靈層面的重建,同時以即時、長期服務並行等概念持續關懷服務。此外,也以921之後設置之安心服務站到斯里蘭卡、緬甸、四川等地之經驗傳承的過程做了完整的說明。江博士也強調,救災體系向來皆結合法鼓山的精神,從安心到安業一以貫之,未來的目標則為強化救災系統的專業性及人力素養。

四場報告之後,由法鼓大學劉安之校長主持綜合座談,劉校長先就此次內容予以總結,說明本次論壇雖由環境學院主導,但整體金山計畫是由法鼓大學四個學院共同參與,藉由此計畫形成跨領域整合平台,融入法鼓大學創辦之理念:即聖嚴師父所提倡的心靈環保,並以改善社會、安定社會、安定人心,培養能利人利己,發揮公益精神之人才為使命的整體思維。楊蓓教授則表示,慈基會之任務除以現有的安心法門為關懷的基本面外,將來如何持續成長發展,可與法鼓大學的四個學院密切連結互動,逐步走出更開闊而專業的面向。

本次論壇除了會場上的討論外,法鼓山諸位法師與專職主管,並於場外與法鼓大學四個學院的老師進行交流與互動,就此次主題及未來規劃進行意見交換。活動也在大家對金山計畫的多元取向期待中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