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5第六場論壇:慈善回歸民間與公民社會的變動--2010年大陸公益領域回顧

12/25上午,本場次公益論壇非常榮幸邀請到廣州中山大學朱健剛教授蒞臨法鼓德貴學苑,以「慈善回歸民間與公民社會的變動:2010年大陸公益領域回顧」為題發表演說,並由長期關注台灣第三部門發展的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江明修教授主持,兩位與談人分別為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所所長陳定銘教授與台灣公益CEO協會林淑娥秘書長。朱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修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目前是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同時擔任該校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剛教授長年觀察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相關研究頗為豐富,值此歲末年終之際,由他來分享大陸公益領域2010年回顧的第一手資料,讓不畏低溫風雨前來與會的聽眾們收穫滿滿,不虛此行。

慈善回歸民間

朱健剛教授首先指出,2010年公益界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是,整個體制開始認同慈善回歸民間的訴求。雖然中國大陸的國家層級《慈善法》仍未通過立法,但是地方的慈善立法開始不斷湧現。2009年底廣東省推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慈善公益類社會組織發展的若干規定》,引發了2010年許多慈善公益組織紛紛在廣東申請註冊。繼而江蘇省5月在全國率先執行《慈善事業促進條例》,湖南也向地方人大提交了《慈善募捐條例》草案,在廣東省全年醞釀《慈善事業條例》的同時,深圳已經在醞釀《非營利組織法》。這些已經實施和正在制定的法律雖然力度不同,但是在方向上都傾向於支持民間慈善事業的興起。這似乎預示著至少在地方上,體制開始認識到來自民間的慈善力量,認同慈善也是一種作為民間的事業。不但如此,2009年各地興起的政府購買服務的熱潮也標誌著政府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需要民間公益組織的幫助。上海和深圳的公益創投和公益金在全國先行,直接推動了民間的各種慈善項目的興起和非營利組織的活躍。原有的政府包辦慈善的局面正在改觀。

2010年,對政府壟斷慈善最醒目的挑戰聲音來自於李連杰。他在中央電視臺的訪談中公開了自己做慈善面對種種潛規則的困難和壓力。尤其是喊出了要求擁有公募權的民間公益的呼聲。當很多人認為壹基金為此真的要夭折的時候,他的聲音感動了南方。2010年12月3日具有公募性質的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在深圳註冊成立,這是中國大陸為數不多的來自民間的公募基金會。和先前那些悄悄擁有公募資格的民間組織不同是,它的戲劇性的高調轉變展示了相關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2010年最為引人矚目的捐款是曹德旺父子將2億人民幣捐贈給中國扶貧基金會用於雲南救災。這是目前中國個人一次捐贈最大的一筆款項。曹德旺父子捐贈這筆錢同時也附加上可能是中國慈善史上最苛刻的條件,如果誤差率超過1%,扶貧基金會要賠捐助人30倍。這個苛刻的協議使得中國扶貧基金會必須以更高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來使用這筆善款。曹德旺的捐贈不但推動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的轉型,也舉起了捐款人要求問責的大旗。對應於2009年調查發現,汶川地震捐款80%流向國庫所引發的不滿,捐款人問責之風在2010年興起。因此,慈善如果要真正能夠回到民間,民間慈善組織就必須具備更高的公信力來承擔起捐助人的問責。

民間公益的崛起

朱教授表示,民間公益的崛起首先表現在具有民間性質的大量非公募基金會的興起,到2010年底,中國的非公募基金會將達到1000家,很可能超過公募基金會數量。雖然全國性的基金會增長數量並不多,但是地方性基金會增長驚人。而且不但如此,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以廣東為例,2007年還是34家,到2010年已經達到154家,而其中近半數都是在2010年成立。慈善家越來越從組織直接捐助轉變到希望透過基金會來發揮槓桿作用,撬動社會的慈善資源。基金會的興起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整個公益界開始形成行業,可以吸引人才,加強管理,使得中國的草根公益組織走上專業道路。雖然基金會的專業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實際上很多公益組織還沒有做好準備。

民間公益的崛起還在於很多草根公益組織紛紛開始「洗腳上岸」,開始謀求正式註冊。尤其是社會工作機構得到政府的廣泛認可。這使得很多民間公益組織可以借殼上市。不僅如此,民間公益組織越來越開始正規的運作,藉助網路的幫助,很多草根機構開始能夠自主籌款、強化學習以及建設永續團隊。而且,這種「洗腳上岸」也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公益支持機構的支持。2010年7月,上海市「社會創新孵化園」正式開幕,用來支持民間公益組織尤其是社會企業組織,孵化園計劃在三年內達到30個公益服務項目,目前已開設12個項目。可以說,這些公益支持機構的出現使得民間公益組織可以更為迅速地成長。更令人欣喜的是,來自草根的公益組織也開始轉型為基金會。例如廣東麥田教育基金會是一位年收入不超過十萬的年輕人組織的麥田計劃轉型的基金會。這類操作性的基金會給民間公益組織的上岸提供了更豐富的想像。

南方或成為引擎

朱教授強調2010年前,人們將南方只是看做經濟改革開放的先鋒,但是2010年種種跡象似乎表明,南方在2010年之後也要成為社會改革開放的重要引擎。中國的公益事業已經呈現多元的趨勢,南方在2010年與其說是引領,不如說更多地是表現為: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南方的公益事業依舊生意盎然。南方依舊有生氣,這既表現在四川災後重建中,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偕同50多家NGO的依舊執著,也表現在上海二十萬市民在大火之後獻花中的覺醒;既有廣西前所未有的200多位NGO人士和政府齊聚一堂的盛會,也有以拜客為代表的廣州青年公益運動的興起。其中,深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社會改革開放的氣魄,眾多如壹基金這樣的北方孤獨的靈魂,相繼在深圳找到了歸宿。其實在壹基金之前,NPI、映綠等著名公益機構都在2010年前後在深圳開始落戶。全國的社會工作畢業生更掀起了「孔雀東南飛」的高潮。南方獨特的開放、務實、敢為人先的氣氛感染著許多公益創業家們。

朱健剛教授總結,2010年之後,中國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夢想正是孕育在這種不確定性之中,它激勵著所有正在行動的人們。不要期待馬上能看到什麼結果,讓公益再飛一會兒,夢想就能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