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壁東部造像窟龕
第14窟的窟室中央列有二根方形石柱,區分窟洞為前室與後室,都是東西深、南北淺的方形平面。前室東、西壁為二方垂直壁面,外壁鑿出二根列柱,分割成三個狹窄隔間通道,柱身風化漫泐,仍可見到千佛龕遺跡。第14窟的前室鑿出列柱的作法,與第9、10窟的前室窟前柱相近。上方崖面鑿佈大小不一的造像龕,可見中下階官員、僧俗庶民在孝文帝遷洛之後,參與開龕造像的情況,反映了此際平城佛教在中下階層蔓延起來。此處所見為外壁上方東部的造像龕,造像的面容與身形較為拉長,已經不同於雲岡前期壯碩風格,顯得更加清朗消瘦;刀法雖然也見直刀,但更多圓潤之處,衣褶也更趨平緩梯狀,坐佛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自太和十年(486)開始推動,於太和十八年(494)頒布全國的服裝改制;雲岡石窟的褒衣博帶式袈裟,目前所知最早出現在太和十三年(489),可作為該龕建造年代的上限。(編撰/范雅竹)
典藏編號:
YG0581
地點:
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第十四窟
攝影日期:
2007/07/16
年代:
北魏孝文帝遷洛之後到正光年間(494-525)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