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北海岸地區地理資訊系統平台規劃說明
規劃目的與背景說明
著眼於未來進行北海岸地區,包括金山、萬里、石門與三芝等地區的各項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數據之收集、監測與建置,這些大量的環境品質監測資料、水文狀況、地形/地質現況、土地利用分佈、動植物生態資源分布與人文社會資源等資料,若僅僅以報告、數據等方式解析與呈現,往往不容易具體反應環境、生態與人文資訊所內含的空間尺度分布,因此首先建構屬於北海岸地區之地理資訊系統平台(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待將此平台建立後,往後將開始分年分期收集與實地調查各項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數據。
北海岸/金山/法鼓山園區之區域研究
規劃目的與背景說明
著眼於未來進行北海岸地區,包括金山、萬里、石門與三芝等地區的各項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數據之收集、監測與建置,這些大量的環境品質監測資料、水文狀況、地形/地質現況、土地利用分佈、動植物生態資源分布與人文社會資源等資料,若僅僅以報告、數據等方式解析與呈現,往往不容易具體反應環境、生態與人文資訊所內含的空間尺度分布,因此首先建構屬於北海岸地區之地理資訊系統平台(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待將此平台建立後,往後將開始分年分期收集與實地調查各項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數據。
此環境/人文資料庫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平台之功能,在環境方面,可以統合展現所搜集之各項環境品質之監測與觀察紀錄,將可長期發展累積成一有效的環域分析工具。在生態方面,可以長期累積所觀察統計的各種動植物生態資源。在人文社會資源方面,配合藝術與文化學院的文史資料與圖像收集計畫,可讓人文資料具有空間尺度與地理特性的關聯。此地理資訊系統平台概念之範例畫面如下圖所示。
圖、(範例)台灣北海岸地區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之資料庫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平台介面範例
工作內容架構
1. 建立北海岸地區數值地形圖
一、底圖資料
- 地形圖:按需求區域選用地圖。
- 電子檔化:借得地圖後使用掃瞄器將地圖掃描存成電子檔,記得轉換檔案型態成為*.BMP(可利用影像處理軟體輔助),以供之後校正使用。
二、地形資料數位化
開啟ArcMap、ArcCatalog建立數化環境,ArcMap為主要數化之平台,ArcCatalog為主要檔案管理之平台。等高線的選擇依照所需之精度決定,若要更接近實景,亦可選擇每50公尺一條等高線。目前已有全台灣地區土地等高線數位化資料,擷取北海岸地區之資料,即可初步建立北海岸地區之數值地形圖。
2. 以數值地形圖為基礎,建立北海岸地區各種人文與環境數據分布圖層
利用航空照圖、現有環境監測站資料、實地調查等資料,繪製各種人文與環境數據分布圖層,此平台本年度預期建立的人文與環境生態數據包括:
- 聚落分布
- 土地利用分布
- 水系分布(河川、溪流、灌溉水道等)
- 地質分布(順向坡、逆向坡等)
- 土壤性質分布
- 水文環境等(降雨量分布、日照強度分布等)
- 現有監測站取樣點之各項水質數據
- 人文活動
- 各式主題資料(交通、觀光、人口)
- 各式地方建設
- 已進行調查的動植物生態資源數據
- 地區文史資料與圖像其他欲標示之資料(與其他工作團隊討論)
- 以下為水系分布之立體地形資料建置範例:
3.北海岸地區GIS資料庫平台,包括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之資料庫系統
預期建構如下的功能:
- 地理資料展示功能:包括地理資料圖層顯示控制功能,與地圖放大,縮小,平移等顯示範圍之控制功能,及各項輸入輸出及地圖顯示區列印功能。
- 地理資料查詢功能:包括北海岸地區內各項基本資料如行政界線﹙鄉鎮界、村裏界﹚、保護區、環境測站、水文流域、地質分布等各項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數據資料,以空間模式查詢屬性資料、或以屬性資料篩選空間位置等之查詢功能。
- 環境品質資料查詢功能:環境品質資料查詢是本系統重要的功能項目,未來系統可分別查詢水質、空氣、噪音、土壤等環境品質監測數據,並可擴增至生態、動植物種類分布等資料數據,並可針對時間軸繪製趨勢圖以助於分析決策,並進一步以環域分析之方式,展現環境品質、各項生態指標之時間變化趨勢。
- 呈現人文社會資源與環境資源關聯性功能:配合藝術與文化學院的文史資料與圖像收集計畫,可讓人文資料具有空間尺度與地理特性的關聯。
專屬北海岸地區GIS資料庫整合系統可發揮的功能
『北海岸地區環境與人文資料庫/知識庫之地理資訊系統平台』之第一階段模型,將以北海岸地區地形圖數值化、各種人文與環境數據分布圖層及各項環境/人文數據資料庫之地理資訊系統架構為主要產出。
所有產出驗證將以可於電腦實地操作顯現各項北海岸地區環境與人文資料庫之功能,且這些資料將可聯結北海岸地區之空間與時間分布,例如:可於金山地形圖上,顯現出水系分布與現有土地利用分佈的關係,若配合水質監測站或現場取樣之資料,將可清楚顯示特定區域水環境品質現況與人為汙染與土地利用的關聯;同樣地,亦可呈現地方文史資料/圖像與土地利用、水系分布等之關連性。
此軟體平台尚包括後面連結的資料庫架構,這些資料庫將可隨時擴充要表達的數據,包括藝術與文化、公益及人生學院需要以地理資訊相連結的資料,因此將來要持續更新資料庫以及將資料轉變為”知識庫”,將是未來的執行目標。
著眼於未來進行北海岸地區,包括金山、萬里、石門與三芝等台灣北海岸地區的各項環境品質、生態資源與人文社會資源數據之收集、監測與建置,建構屬於北海岸地區之資料庫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平台。
活動照片:水陸法會與西遊記-經懺佛事的再認識/主講:上海師範大學侯沖教授
活動照片: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主講:楊蓓教授
生活綠行動節能減碳工作坊- 傳承生命的味道
生活綠行動節能減碳工作坊- 傳承生命的味道
師資群 : 商能洲、蔡鳳怡、洪鈴雅、吳家駿、蔡佳怡、蔡孟宗
背景說明
本校遵循聖嚴師父的自然環保理念「以環保為優先,盡量不破壞自然。建築要像是從大地生長的有機體,與大自然融和無礙。不蓄意替大自然化妝,也盡量不建高樓。一切以『本來面目』為原則。法鼓大學校園力行全方位的節能減碳行動,落實環保運動。節能減碳不拘小「節」,由小處作起,積少成多,從飲食「吃低碳里程食物、不浪費」、衣著「不追求流行、樸實整齊」、節能「隨手關燈、省水省電」、交通「多騎單車、多走路,全面使用電動車」等等,達成「低碳、安全、零廢」的目標。並與金山地區結合,認養台北縣海岸線,結合志工,推動淨灘運動,共同建構「低碳社區」,成為典範。緣此,由環境學院所主辦的生活綠行動節能減碳工作坊研習營,目的在培訓第一批法鼓的節能減碳工作坊之種子志工人員,以利將來全面推行培養心靈環保-節能減碳志工一案的工作推動。
「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織」創始人暨執行長亞倫‧聖鄧寧(Alan Thein Durning) 表示,人類的習性已經導致其與其他生物間的關係長期失衡。人類無形中改變了氣候、剝奪了森林及草原、過度開發漁場、肆意造成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人類也因為居於食物鏈末端,體內平均累積了二百五十種化合物質殘留。至此,人類若要生生不息,就必須認清、了解、並面對現今的環境嚴重失衡以及接踵而至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世界性環境問題。該組織發行「還我綠色地球系列」書籍,旨在推展具環境意識的良好經濟及生活方式,並建立一個永續生存的社會。亞倫認為,這些全球的問題需要全體公民採取協同一致的行動,而此一行動通常並非始於對全球問題的關切,而是從對週遭問題的關心做起,因為,對家園的強烈情感足以戰勝無知的短視近利。其中之一,就是從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行為、以及其對環境一連串的影響與衝擊開始,這就是消費鏈。
近年來,低碳生活與簡約消費的概念漸漸提升,這顯示了大家開始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消費行為所牽連到的廣大環境層面。當今生活富裕便捷,大多數人有充足的財源來消費,另一方面,在商業的強力競爭之下,商品的多元化以及推陳出新讓人目不暇給,加上行銷以及比較心態,導致人們過度消費,不懂得珍惜資源,眼光同時變得短淺,對諸多事情只求重外表。殊不知無知造就浪費,不知反省則能導向無止境的破壞,而貪婪使我們忘了還有後代子孫要活下去。
本工作坊研習營的宗旨,在於使參與成員了解日常消費行為對地球所造成的重要影響。藉由遊戲與互動的方式,反思消費市場的膨脹與限制,進而思索如何永續生活;藉由了解消費鏈,激起對自己的消費行為以及保護地球環境資源的責任感,進而改變自身的日常消費行為,養成先思考、再消費的好習慣。
預期效益
- 經訓練過之學員,均可為環境學院在節能減碳系列活動之種子教師,可持續推展相關系列活動研習營、教案、部落格等。
- 將「消費鏈」之生命週期思考模式與對永續生活的體認深植學員心中,切實激發對消費行為的責任感與永續生活的關聯性。
- 所有活動的安排環繞著節能、簡約的精神,讓參加者於活動過程中了解生活綠行動相關的資訊與概念,加上對消費鏈的省思,使參與人員在研習會結束後,可以自然地將自身的各種消費行為與其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結果做連結的思考,除了改善消費的習慣,對於未來參與推行培養心靈環保-節能減碳志工一案的工作,將有更多廣泛的貢獻。
活動議程
時間 | 項目 |
---|---|
08:30-9:00 | 報到 |
09:00-9:30 | 長官與主持人致詞 |
09:30-10:00 | 學員認識與分組(破冰) |
10:00-10:15 | 休息 |
10:15-11:30 | 食在大不同(投影片):討論小組之飲食習慣 |
11:30-13:30 | 吃飯與出發到環教所 |
13:30-14:00 | 食在很簡單(張子超教授演講) |
14:00-14:15 | 休息 |
14:15-15:15 | 天地之間(溼地介紹) |
15:15-16:30 | 建構夢想食堂(小組) |
16:30-17:00 | 分享與討論 |
17:00 | 歸賦 |
時間 | 項目 |
---|---|
08:30-09:00 | 報到 |
09:00-10:00 | 分享昨日”夢想食堂”各組討論的結果 |
10:00-10:15 | 休息 |
10:15-12:00 |
地方的食材有什麼?(投影片) 將以雲林為例,帶出雲林產的食物等(在地化知識) |
12:00-13:30 | 吃飯與休息(串場投影片) |
13:30-14:30 | 媽媽的味道 |
14:30-14:45 | 休息 |
14:45-16:00 | 分享各種媽媽的味道 |
16:00-17:00 | 食品安全與食物碳哩程 |
17:00 | 期待再相會 |
本工作坊研習營的宗旨,在於使參與成員了解日常消費行為對地球所造成的重要影響。藉由遊戲與互動的方式,反思消費市場的膨脹與限制,進而思索如何永續生活;藉由了解消費鏈,激起對自己的消費行為以及保護地球環境資源的責任感,進而改變自身的日常消費行為,養成先思考、再消費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