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禪悅書苑

「禪悅書苑」是為紀念聖嚴師父將「遊心禪悅」書法展收入全數捐出,建立本書苑而得名。作為法鼓大學境化教育理念下的第一座學生宿舍,在空間的規劃上在在反應群體生活與人格養成的思想。每座書苑都包含男生及女生的住宿空間,同舍但分棟。除住宿空間以外,書苑內有許多共同的交誼/討論/自修空間,讓不同學習領域、不同性別的學生可以自然地產生交流和共享知識。書苑的空間讓學生能擁有充份的自主性及領域感,以期培養群體意識及公民素養,創造個別獨特的書苑文化和精神。每個書苑也都有不同的空間或景觀特色,禪悅書苑是唯一臨溪的書苑,景觀中充滿了水的元素。

區域: 
台灣

區域: 
台灣

專案主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89年起,陸續推出「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廣徵學術機構共同參與,由此蘊生各類文史、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數位典藏及開發應用研究專案,成果斐然。反觀海內外文化資產豐富的「佛教藝術」,相關主題之數位典藏計畫為數甚少。作為以傳承「漢傳佛教」為創校宗旨,開發以佛教藝術圖像為專題的線上資料庫,作為研究、教學資源,更是責無旁貸。

佛陀智慧‧藝術再現─佛教藝術圖照數位典藏專案計畫III

專案主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89年起,陸續推出「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廣徵學術機構共同參與,由此蘊生各類文史、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數位典藏及開發應用研究專案,成果斐然。反觀海內外文化資產豐富的「佛教藝術」,相關主題之數位典藏計畫為數甚少。作為以傳承「漢傳佛教」為創校宗旨,開發以佛教藝術圖像為專題的線上資料庫,作為研究、教學資源,更是責無旁貸。

印度佛教藝術為漢傳佛教藝術的源頭,相關田野圖照亦是研究佛教藝術史相當重要的基礎研究材料。因此繼「龍門石窟」及「雲岡石窟」圖照進行DSpace建檔後,本專案將以攝影師黃華安先生受邀參與「2009“發現印度”佛教石窟藝術行旅」所拍攝之印度田野圖照為典藏標的,作為未來本校重要的教學與研究資源。 

專案內容

為佛教藝術田野圖照之採集以及藝術志工培訓之目的,於2009年1月9至23日舉辦「2009“發現印度”佛教石窟藝術行旅」活動。此行主要參訪地點如下表,攝影師黃華安先生所拍攝數位圖照RAW檔約兩萬餘件。 

參訪地點 性質
山奇佛塔(Sanchi Stupa) 佛教遺址
可內里石窟(Kanheri Caves)
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s)
貝德薩石窟(Bedsa Caves)
巴賈石窟(Bhaja Caves)
般圖里那石窟(Pandulena Caves, Nasik)
奧蘭加巴德石窟(Aurangabad Caves)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愛羅拉石窟(Ellora Caves)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遺址
象島石窟(Elephanta Caves) 印度教遺址
卡朱拉霍神廟(Khajuraho Temples)
PataleshwarCave
秣菟羅政府博物館(Government Museum, Mathura) 博物館  
威爾斯王子博物館(Prince of Wales Museum)
德里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Institute, New Delhi)
歐察古堡(Jahangiri Mahal in Orchha) 蒙兀兒王朝遺址
泰姬瑪哈陵(Taj Mahal)
古達明納塔建築群(Qutb Minar and its Monument)
ShanwarPalace

 

為了能夠對這批珍貴的圖照進行數位典藏作業,規劃「印度石窟藝術篇」,每年度進行不同主題的建檔工作。本年度將以「山奇佛塔」(Sanchi Stupa)以及「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兩個重要的佛教遺址的圖照為典藏標的,預計本年度完成1,050件圖照建檔。兩大主題簡介如下: 

山奇佛塔(Sanchi Stupa

山奇佛塔遺址位於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1989年已為世界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遺址具備僧院、寺廟及佛塔等建築,為印度境內少數維護相當完整的早期佛教遺址。其始建於阿育王時期(西元前三世紀左右),持續擴建直至十二世紀左右。本次田野圖照資料以山奇建築遺址中的三座佛塔為主。第一大塔四座塔門上有豐富生動的佛教本生故事、佛傳主題等浮雕。第二塔四周遺存88根欄楯立柱,其上存有精美的圓形和半圓形雕刻。第三塔則殘存南塔門雕刻飾板與部份塔基欄楯立柱雕刻。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佛教美術全盛時期的重要佛教遺址阿旃陀石窟,是同時具備佛塔、支提、僧院、佛像和壁畫的瑰麗寶庫,已於1983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此遺址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北方106公里處,在達布蒂河(Tapty River)支流彎曲處的丘陵懸崖河岸邊。石窟群沿著整個河谷地形開鑿,由東至西的方向依序編號,包括未完成的石窟共30座,規模不一。由於此處為笈多王朝時期的佛教聖地,挖鑿時間橫跨西元一至七世紀,歷經七百多年佛教中落後才停滯興造活動,一度為叢林遮蔽,直到1819年被狩獵的英國士兵無意間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是印度目前數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佛教石窟群和壁畫遺跡。

期程:2009/10~迄今

主題:印度石窟藝術篇(1)

  • 山奇佛塔(Sanchi Stupa)
  •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禪師開講:禪的生命觀照與反思/繼程法師(2010/6/29)

主題:禪的生命觀照與反思

主講:繼程法師

主持:楊蓓教授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二樓

日期:2010年6月29日

主辦: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

報導:張錦德

「淤泥和污水,看似骯髒卻肥沃,滋養蓮花長得美……」在悠揚的樂曲中,由繼程法師所寫的詞,一字一字迴盪在德貴學苑的集會堂,不時提醒大眾修行離不開五濁惡世,儘管世間汙濁,但應該視其為增逆上緣,隨緣努力。

資能源循環利用

  • 水資源
    • 使用符合省水標章規定的節水器具。
    • 建築物使用數位水表,監視記錄用水量。
    • 雨水、洗米水回收再利用。
    • 廚房用水經截油槽,全棟污廢水均納入下水道系統。

 

 

 

 

  • 建築節能
    • 窗戶採開深推射窗,增加通風。
    • 外牆採防西曬措施,降低室內溫度。
    • 建構綠屋頂。
    • 以整修取代改建,減少廢棄物。



  • 建築使用乾式隔間,減少結構負荷、及混凝土、磚牆的使用量。
  • 建築立面避免使用繁複或高耗能的表面裝修材料。
  • 室內壁面裝修(不易污染的部份)以水泥漆粉刷為主,使用符合綠建材標章規定的塗料。
  • 使用耐久性高或是使用回收資源製造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