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1 以慈悲和智慧處理各種衝突

以慈悲和智慧處理各種衝突

法鼓山聖嚴法師
講於二○○五年二月一日愛爾蘭.都柏林「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
從中國的哲學和印度的佛教,來看和諧與衝突,乃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面向,都是正常的現象。中國哲學的陰及陽的互動,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互動,既有互相衝突的關係,也有互相繁榮的關係;彼此抗拒和爭奪,便成破壞衝突;彼此配合和包容,便能共生共榮。佛教主張的緣起論,認為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因緣生起,也是由因緣消失的,不論是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物質現象,乃至人的生理現象及心理現象,無一不是存在著矛盾和衝突的事實,同時也存在著妥協與調和的事實。
問題是,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些事實,又當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這些事實?若以我們的認知,應當以智慧來處理一切的事,又當以慈悲來對待一切的人;不要為自身製造困擾,便是智慧,不要為他人造成傷害,便是慈悲。若能調整心態,以事實的本身看待事實,便是智慧,調整心態,以包容、體諒對待他人,便是慈悲。有智慧,便不起煩惱,有慈悲,便沒有敵人。
因為,以我們的認知,對於矛盾與衝突的感受,對於邪惡與不正義的評斷,對於苦與樂、幸與不幸、乃至貧窮與富足等的衡量與感受,都可能是主觀的,都可能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只要心態調整了,想法調整了,便可化解心中的委曲、忿怒、不平,如果心安便得幸福和平安。否則,人人向自然環境求滿足,人人向社會環境求公正,人人向不同的族群求公平,人人向家庭的成員乃至兩性的關係之間講邏輯、求平等,當然會有若干程度的效果,但其終究還會有外在的衝突和自心的矛盾。
我處理過不少衝突事件,我每次都見到發生衝突的兩方人員,都會覺得對方是加害者,自己是受害者,都認為為了討取正義及公平,必須採取報復的行動;縱然經過分析討論之後,被判斷為理虧的一方,也會覺得非常的委曲。我的處理方式是告知他們:若以報復作為懲罰對方的手段,不是最好的方法,甚至是最壞的方法。只要雙方都能付出尋求和平解決的誠意,便能以寬恕對方,來避免自己遭受第二度乃至第三第四度的傷害了。
有人認為,貧窮也會造成衝突,可能有一部份道理,但絕不是普遍的真理。其實,物質生活的貧窮,不一定就會犯罪,唯有心靈的貧窮、思想的錯誤,才會使人犯罪,才會為我們的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例如我自己曾經有六年在山中修行,每天最好的食物是吃蕃薯葉,也曾經貧窮得流浪在紐約的街頭,因為我有宗教的信心,我有要把佛法利益分享給他人的弘願,所以反而覺得充滿了幸福。
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個族群的經濟生活、社會地位,由於先天的條件、後天的勤惰,以及時空環境因素的不同,要求一律平等,是永遠做不到的。唯有鼓勵財富較多的人,知能較高的人,多為全人類的福利做布施;也鼓勵貧窮的人充實知能,努力進取,並且學習著享受心靈平安的財富。才會拉近貧富不均衡的差距,也才能減少各式各樣的衝突現象。
檔案下載大小
speech-20050201.pdf87.16 KB